踔厲奮發新征程 | “塞外糧倉”五谷豐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雅婧
烏梁素海南岸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內,植保無人機正在給農作物噴施農藥。資料圖片
烏梁素海濕地里,兩只魚鷹在水中覓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無人機拍攝的烏梁素海南岸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資料圖片
東流的黃河水從上游流入中游,在內蒙古繞出一個“幾”字形彎段。彎段頂部,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烏梁素海,周邊則是平坦的河套灌區。有了黃河的灌溉之利,河套灌區成為“塞外米糧川”。曾幾何時,農業、工業污染等因素讓這里面臨生態污染和荒漠化的危機。而如今,隨著各項治理的推進,烏梁素海及周邊區域的生態環境逐步好轉,現代農業產業也隨之發展壯大,構成一片生機盎然的生態景觀。
初夏時節,在位于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梁素海南岸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內,小麥、玉米以及各類蔬菜長勢正旺。6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這里,對當地開展鹽堿沙荒地改良改造和綜合利用,推動科學灌溉,推廣現代農業表示肯定。巴彥淖爾市位于河套灌區,自古就有“塞外糧倉”的美稱,近年來,當地依托先進科技,不斷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推動水資源綠色高效利用,走出了一條綠色、高效的現代化農業道路,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為生動實踐。
“人拉牛犁”變全程機械化
3400畝土地只有8名管護人員
都說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烏梁素海南岸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先進的農業機械化設備和數字化系統,讓農業生產不僅高質而且高效。
烏拉特前旗農牧和科技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一方面,園區采用了北斗衛星導航自動耕種系統等多項先進農業技術,配備了大量自動化的農業機械裝備。另一方面,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和科學種植模式,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增加農民收入。就拿北斗衛星導航自動耕種系統來說,不僅效率高,而且不會出現過去的重復種、漏種現象,既節省種子又能保質保量播種。
內蒙古禾興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是園區土地的承包商之一,今年在園區承包了約3400畝土地。除了8名管護人員,其余的工作全部由機械完成。公司總經理白恩澤拿自家的番茄田舉例:“現在我們的番茄田是全程機械化種植,春播時節,我們有專門的機械設備平地、鋪管一次成型,之后將番茄苗利用移栽機完成移栽種植。一臺移栽機的工作效率能抵得上十七八個人的手工移栽效率。而且機器栽苗的深度、行距以及株距都是統一標準。在番茄生長期間,病蟲草害的防治工作全部利用植保無人機科學用藥完成。到了采收環節,利用專業設備進行采摘同時輸送到運輸車上運至番茄醬加工廠。有了這些機械化設備,我們流轉的近800畝番茄地,只需要一個工作人員就夠了,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
白恩澤說,這幾年,公司還在與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合作探索“空天地一體化”的技術應用,主要內容是利用衛星遙感技術觀察苗情長勢,再加上無人機植保以及傳感器遠程控制。這項合作還在實驗階段,如果成功,將進一步提升農業種植的精準度。
不僅是農業種植的自動化,近年來,烏梁素海南岸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還不斷開展育種科研,建立“政企學研農”五位一體合作模式,與中國農科院、內蒙古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共同建立科技指導和服務團隊。目前,合作成果已形成高產優質打籽葫蘆“禾興1號、2號”。同時園區還大力繁育、推廣本地優良農作物品種,例如2021年農牧業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巴麥13號”,取得了較傳統品種畝增產近100斤,畝均增收近300元的好成績。
大水漫灌變精準滴灌
水肥一體化技術既節水省肥又增產增收
巴彥淖爾市全市耕地達1360.33萬畝,黃河水的滋養,給這里的農業發展帶來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但常年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以及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不僅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也讓大片耕地出現次生鹽堿化和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同時,大量含有氮磷成分的農業退水排入烏梁素海,又成為導致烏梁素海生態環境惡化的一個外因。
為了改善這種現象,2018年起,巴彥淖爾市持續開展控水、控肥、控藥、控膜行動。通過應用水肥一體化精準灌溉技術,河套灌區逐步形成了“移動式引黃直濾滴灌水肥一體化”“引黃澄清滴灌水肥一體化”和井灌區“井水滴灌水肥一體化”三種水肥一體化典型技術模式,有力推動現代農牧產業綠色發展。
“河套地區條件得天獨厚,雖然不缺水,但也要節約水資源,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和節水產業,不能搞大水漫灌。”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烏梁素海南岸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時的殷切囑托。近年來,依托先進技術,巴彥淖爾市的灌溉方式逐步由過去的粗放式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向精準灌溉轉變。據巴彥淖爾市農牧業局統計,2022年全市新增水肥一體化面積53.6萬畝,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75.6萬畝,共計實現農田灌溉節水0.58億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471提高到0.478。
在白恩澤今年種植的800畝玉米田中,全部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白恩澤介紹,這種灌溉方式是全覆膜節水滴灌,相較于傳統的大水漫灌,它的最大好處是均勻且精準。
“我們的玉米地乍一看是平坦的,其實里面的地勢有高有低。過去大水漫灌,一季灌溉兩次,水和肥料都從出水口那里一股腦沖到地里,地勢高的地方,存不住水,很快就干了;而地勢低洼的地方,則容易積水積肥。所以一塊地里,玉米長勢有好有壞,有高有低?,F在用了滴灌,水和肥通過科學比例配好,再定時定量慢慢滲透到地里。滴灌管上面有覆膜,可以起到保溫保水的作用。”白恩澤告訴記者,用了全覆膜節水滴灌,玉米相較于之前畝均能增產300斤以上。
除了玉米地里的全覆膜節水滴灌,在小麥種植的區域,白恩澤所使用的是淺埋滴灌,滴灌管埋在地下3厘米左右的深度。相較于傳統大水漫灌,這種灌溉方式最少能夠節約大約30%的水。白恩澤說,滴灌不僅僅節水,還節省人力。700畝地,只要一個工作人員就夠了。過去,少說也要五六個人才行。
烏拉特前旗農牧和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除了井水滴灌,近年來,當地還在推廣引黃滴灌高效節水灌溉技術,這種技術相較傳統大水漫灌可省水70立方米,較傳統施肥方式省肥7公斤,同時畝均增產10%以上,節本增收20%左右,同時還能進一步提高農產品品質。目前,全市引黃滴灌面積已達到80.97萬畝。
鹽堿地變良田
土地利用效率大大提升,流轉費成倍增加
土壤鹽堿化,曾經是烏梁素海周邊地區農業發展的一大困境。據2017年調查,巴彥淖爾市1100多萬畝耕地中有484萬畝存在不同程度的鹽堿化,在全市7個旗縣區均有分布,占當時總耕地面積的比例達到44%。
過去,巴彥淖爾市的不少村鎮里都能看到大片的向日葵田。這可不是什么旅游景觀,而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鹽堿地上只能種植向日葵這類耐鹽堿作物。而如今,這些向日葵已經被高粱、玉米等經濟效益更高的農作物替代。種植結構轉變的背后,是近年來當地持續不斷利用多種技術措施對鹽堿地進行的改良利用。
要想攻克鹽堿化這個難題,一種改良措施遠遠不行。為此,巴彥淖爾市引進院士專家團隊,一方面改進灌溉方式,另一方面從農藝措施入手,研究集成了“上膜下秸”阻鹽、“暗管排鹽”等改良技術模式。
烏拉特前旗西小召鎮金星村,分布有鹽堿化耕地6萬畝。烏拉特前旗農技中心主任劉俊介紹,金星村鹽堿地的特點是片狀分布,在1塊地中,就有重度、中度、輕度鹽堿化土壤和正常土壤交錯并存,治理起來并不容易。2022年,烏拉特前旗對包括金星村在內幾個村莊的農田進行重新規劃,按照節水灌溉標準進行綜合配套,完善了排水系統。同時,在水利工程配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對不同鹽堿化程度的土地進行分類施策,有針對性地精準改良。
“對輕度鹽堿化耕地,我們是在秋季作物收獲后,施用腐熟有機肥,撒施脫硫石膏,對土壤質地為黏土的同時摻混明沙。之后利用深翻機械翻壓,并在來年春播時施用改良劑,種植耐鹽作物;對中度鹽堿地,則是在秋季作物收獲后,先把秸稈切割為小段平鋪于地表,再利用翻轉犁翻埋至地下,形成秸稈隔鹽層,然后再施有機肥、改良劑,種植耐鹽作物;而對地勢低洼、地下水位較高、排水不暢的重度鹽堿化耕地,就需要在秋季作物收獲后,根據地下水埋深情況和排干方位,利用專用埋管機械將打孔波紋排水管埋于地下,連接集水管將水引出至排干。這些工程完成后,還要在地表再施有機肥、改良劑。”劉俊表示,經過改良,金星村的土地利用效率大大提升,許多原來不能耕作的鹽堿地也變成了良田,全村的耕地面積增加到8萬畝。
“以前,金星村的土地由于鹽堿化嚴重,很少有人愿意承包,即便是好地,一年的承包費也很低。如今經過改造,當地的土地流轉費成倍增加。”劉俊說。
數據顯示,巴彥淖爾市2017年以來,全市共完成鹽堿地改良利用20.3萬畝,項目區鹽堿化耕地改良后,農業生態環境功能持續改善,耕作層厚度平均達到30厘米以上,耕地地力顯著提高,土壤pH值平均降低0.1以上,土壤含鹽量降低0.2個百分點,農業生產成本降低10%,單產提高10%以上。巴彥淖爾市農牧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巴彥淖爾市還將在臨河區、杭錦后旗、五原縣3個旗縣區開展各1萬畝鹽堿化耕地改良利用項目,讓更多的鹽堿地變成良田。
中國法治新聞網摘編:亓淦玉 |